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生前留下过许多闪光的军旅格言。他用生命化作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为有名的励志格言,成为我军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精神的核心内涵。如今,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官兵也喜欢用战斗格言诠释自己对“两不怕”精神的理解和继承,扩大和延伸“两不怕”精神的时代内涵。
“两不怕”,以战斗文化的特殊形式延长着士兵的枪刺,激发着军人的血性。
“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去找。”这是“王杰班”第26任班长申庆稳广为人知的战斗格言。申庆稳在备战集团军岗位练精兵比武考核中,光是练习装药捆包一项,把手指磨得血肉淋漓。一同备战的战友心疼地说:“班长,你的成绩已经非常厉害了,不用这么拼!”申庆稳回答:“我是‘王杰班’班长,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去找。”这种只争、视荣誉为生命的信念,鼓舞着申庆稳终勇夺工兵专业桂冠。
“弘扬连魂‘两不怕’,铸牢军魂听党话”。“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在乎的是荣誉,珍惜的是传统。连长郑志江上任天组织晚点名,忘了连队的一个老传统是先呼点英雄王杰的名字,仅照着花名册把战士点了一遍。队伍一解散,上士马建辉立刻找到他指出问题,不一会,又有两个战士找他说这事。郑志江深受触动,打心眼里感佩战士们对连队荣誉和传统的强烈维护意识。
在连队,战士床头无一例外贴着王杰格言。“战士大讲堂”、“学王杰、做王杰”演讲、讲王杰故事比赛、演训誓师动员等活动,成为官兵战斗格言涌流的阵地。连队收集战士们的格言编成小册子、叫响在训练场,让这些闪光的格言变成虎虎有生气、凛凛有杀气的战斗口号。战士张政用“军人需要不怕苦的精神,苦不怕的耐力,怕不苦的豪迈”格言理解“两不怕”,黄京龙用“军人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像王杰精神一样的信念”升华“两不怕”,吴斌用“继承传统当标兵,苦练传统谋打赢”践行“两不怕”……
一句格言是一个心声,一句格言代表一种血性。指导员张凯说:“我们是要用这些有血性的战斗格言培育战士们的打赢精神,锻造更多能打仗、打胜仗的‘两不怕’传人。”
去年11月,连队参加军区实兵对抗演练,从官兵中征集的格言“展地爆雄风,当打赢尖兵”、“千锤百炼扬王杰精神,破敌制胜当开路先锋”、“铁骨铮铮勇于奉献,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等被制成横幅、做成展板、写成标语,布置在营区醒目位置,成为鼓舞官兵士气、催生战斗精神的文化力量。
演练中,连队担任红军破障先锋,满服役期老战士纷纷写决心书、请战书,要求当尖刀排的尖刀、先锋连的先锋。老战士房高明一个下午要完成5个靶坑、45立方米的构工任务,在风大雨狂、气温极低的恶劣天候下,他带头赤膊上阵,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不怕”。
演练结束后,“王杰班”第28任班长程景昊担负排除25枚哑弹的艰巨任务。一些哑弹已经裂开,药粉外漏,作业现场大家都很紧张。为大限度减少伤亡,程景昊自告奋勇和战友孙建硕护送25枚哑弹到集中销毁地。路上汽车颠簸,****随时都可能爆炸,两人用手抱住、用脚夹住弹体,尽力保证****稳固。待炮弹送达后,大冷的天,两人竟被汗水湿透了衣背。
像程景昊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格言一样,“‘两不怕’的传人,哪有怕的事!”“两不怕”精神哺育着一代代血性男儿建功军营,滋养着战斗精神,丰满了先进军事文化。发源于开路先锋“工兵”的“两不怕”精神,必将成为战斗精神的开路先锋,为战斗力建设和军队履行使命任务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李怀坤、揭宾耀、乔晖、梁波)(南京军区政工网供稿)
“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战斗格言选登
带着荣誉感出去,捧着荣誉证回来。
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去找。
心里装着“两不怕”,走到哪里都不怕。
军人需要不怕苦的精神,苦不怕的耐力,怕不苦的豪迈。
军人锐利的武器不是钢枪,而是像王杰精神一样的信念。
深入学习“两不怕”,刀山火海全不怕。
继承传统当尖兵,传承传统谋打赢。
“两不怕”的传人,哪有怕的事!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