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读了王杰在日记上写的两句话,亲笔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从此,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向王杰学习的热潮,王杰就成为了一位和雷锋齐名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杰刚牺牲时,遭受了一些非议,在烈士评定上,险些被否定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杰是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人,出生于1942年10月。
他在1961年8月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的一名战士。
王杰在部队的表现优异,连续在1962年、1963年、196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是部队里的“模范团员”和“一级爆破技术能手”。
1965年6月,身为工兵连班长的王杰到邳县(今邳州市)张楼公社野营帮助训练公社民兵地雷班。
按理说,王杰是“一级爆破技术能手”,对于地雷的讲解、使用,是烂熟于胸,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但是,7月14日,他在训练民兵进行“绊发式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时,事故发生了。
当时,王杰带领12名民兵在一个十字路口进行埋雷。这12名民兵为了看清楚具体操作程序,就围成了一圈,脑袋碰脑袋地凑在一起,观看王杰的操作。
王杰按部就班,一边讲解操作的要领,一边进行实操。
天是那么蓝,阳光是那么温柔,岁月静好,山河妩媚。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危险不期而至。
尽管王杰的操作是那么规范,但拉火管的质量有问题——雷管和炸药包刚刚埋下,就冒起了白烟。
大家都惊呆了,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动弹不得。
说时迟,那时快,王杰为了保护民兵的安全,他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盖住雷区。
这样,一声巨响过后,他被炸得粉身碎骨,而12名民兵中除了罗汉瑞的腿被炸飞了之外,其他11人均安然无恙。
罗汉瑞的腿没有了,是因为他恰好站在王杰的身后,地雷爆炸时,冲击波从王杰的两腿间穿过,把他的右腿炸飞了。
事故发生后,到现场勘察的专家都说,王杰作为“一级爆破技术能手”,以他的身手和技术,他只需要向后仰天倒地,就可以躲过爆炸杀伤力大的45度角,肯定不会有生命危险。
但是,在那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他考虑到的是民兵都不会躲避,为了保护民兵,他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炸药包……
王杰的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三岁。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大写的英雄。
但是,就在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准备把王杰定为烈士往上报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炸药包为什么会爆炸呢?难道不是王杰操作失误引起的吗?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释。
师部成立了调查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来,调查去,调查组竟然把该次事件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不难看出,按照这个结论,王杰不光不能评为烈士,也不能评为英雄,甚至还应该被追究责任。
对于这样的结论,张楼公社的人民群众不能接受。
王杰被下葬的当日,张楼公社的男女老少约1500人冒雨前来为王杰送行,很多人都泣不成声。
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
刘德一深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他认真研读王杰遗留下的23本日记。

这23本日记真实地记录着王杰的思想成长轨迹,处处出现有“要做一个雷锋式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语句。
其中,写于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上,赫然有“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的字眼。
刘德一看得热泪盈眶,他让师党委传阅这些日记,后来又把这些日记上送到济南装甲兵党委。
装甲兵常委会各常委一致认为:王杰是一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济南装甲兵党委的组织下,更高级别的专家组成立了。
专家组对爆炸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的分析,还用王杰使用的同类爆炸材料进行了30多次试验。
终发现是王杰使用的拉火管质量有问题。
这样,王杰就被确认为了革命烈士。
1965年9月16日,济南军区为王杰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许光达郑重敬献了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
许光达随后上送了王杰的英雄事迹材料。

王杰,成为了一个妇孺皆知,名载史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