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4日,济南军区驻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毛主席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5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王杰烈士陵园成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8月,他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 1965年7月14日,应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人民武装部要求,连队党支部派23岁的王杰和陈学义担任民兵地雷爆破集训队的教练。然而,在进行实爆示范时,拉火管突然燃烧起来。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英勇牺牲。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们在整理英雄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多万字的日记,而日记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印证着这位年轻士兵不同寻常的思想境界:“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是理想;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幸福”…… 
1965年夏,王杰烈士的事迹在传颂。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题词。 毛主席在一次党的会议上高度赞扬王杰精神,并激动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朱德等也为王杰题词。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言壮语,成了人民的口号。 
王杰的故事,曾造了几代人的英雄情结。 1965年11月27日,王杰牺牲4个多月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15年,王杰牺牲50周年之际,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
两不怕 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连队每天晚点名都个呼点“王杰”,每周都安排作为“学习王杰日”。 
王杰牺牲后,有关部门字在王杰牺牲的地方附近建了王杰烈士陵园。主要设施有展览室、王杰扑向炸点的雕塑、王杰牺牲纪念亭、王杰墓、题词碑墙等。 陈列室陈列的王杰遗物中,一件血衣还在。烈士墓正面及两侧墙壁上有毛主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的题词及烈士诗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