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续写明天
高矗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想,这精神大概源自一种爱。
战火硝烟岁月的金戈铁马表现出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和平发展时代的经济繁荣反映出的是对社会和人民的爱;而为保全12名民兵生命决然用自己身躯扑向地雷的更是一种难以名传的爱,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疆大爱让我首先想到了王杰。
的确,在我接受传统教育的二十多年中,让我感受颇深的并非书本与教材的泛泛之谈,而是父亲曾经为我讲述的他那段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父亲说,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他有幸和爷爷随公社的三级干部们一起来到当时轰动徐海大地、乃至的“王杰扑雷救民兵”事件的爆炸现场——坚硬的路基被炸出了一个不规则的深坑,坑边几棵杨树厚实的树皮剥落了。令父亲心悸地是,在高约米的杨树树梢上还扯挂着被地雷炸烂的戎装布丝。父亲感慨地说,当感觉到手中雷包的引线被人意外触碰的刹那,王杰首先想到的不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围在现场的12名阶级兄弟,在3秒的爆炸时间内,他毅然作出了扑的抉择,结果他的身躯被残酷地飞散了,甚至连他的尸骨也找不到。也是在那一瞬间,王杰的精神凝固了……父亲说,近四十年来,“王杰精神”像根拐杖一样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每一处沼泽。
从此,“王杰精神”也深深地根植于心底,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脊梁,在陪伴我经历生活的低落与艰辛的同时,让我受益匪浅。
中学时代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我刻苦训练社会体育项目,用“王杰精神”不断激励和进取,从而顺利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走进大学校园,镌刻于心中的“王杰精神”时刻鞭策着我勇于面对人生挫折,坦然接受呈现在面前的一切考验,以优异成绩圆满地完成学业;带着父亲的嘱托、踏着英雄的足迹踏入军营后,我勤奋工作,踏实苦干,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如今,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邳州,回到王杰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因此我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因一次采访工作我有幸来到了王杰牺牲处张楼乡的王杰烈士陵园,看到苍松翠柏簇拥着的王杰烈士墓前的雕像以及周边耸立的写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碑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寐。当年那句“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的歌声似乎又在耳畔响起,像是在全班战友端庄围座于班长身边的班会前,像是发生在告别亲如兄弟般战友的昨天……
先烈王杰牺牲已有40多个年头,然而他的无私大爱与无畏精神却薪火相传,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秦淮河畔救人献身的青年罗辉、和歹徒搏斗英勇牺牲的杨松林等一批舍己为人的英雄无不再现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无不传承着王杰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为此我想,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我们需要发扬“王杰精神”,更需要以“王杰精神”作为个人精神行为的标榜,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去迎接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和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勇拼搏,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如此才能创造一个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生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