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没有走远
江苏宜兴 如雪
很小的时候,我知道英雄王杰。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随着12名民兵的获救,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那张开双臂,扑向炸点的身影,随着传媒永远烙印在人民的心中。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邳州那片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发生了那些变化?世事苍茫白驹过隙,翻开祖国建设的雄伟画卷,处处都有英雄的足迹,掩卷遐思——英雄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的时代是个英雄层出不穷的年代,也可以说我们都是读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我还以此教育我的孩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之所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那样的英雄。薪尽火传,弦歌盈耳,英雄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于是我们的岁月不再漫长,在深邃的天空,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因重拳打黑而被当地群众誉为“女包公”的“中国十大女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她因公牺牲后,14万人送行泣不成声。任长侠用她那生命之躯再次谱写了王杰之歌的现代版。
“给你妈妈上坟的时候,别忘了替我给她上柱香。”这是06年在湖南灾区慰问时温总理对一个10岁孩子轻轻说的话。
06年,在湖南“7·15”特大山洪灾害中,为了转移、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乡亲,是这位孩子的母亲,这位名叫陈淑秀的普通中年妇女舍家弃子,挨家挨户地唤醒在睡梦中的村民,不顾自身安危,转移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乡亲。她救了全村人的生命,而她自己却被洪水卷走,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今年三月,在邳州,一名市公用事业总公司的普通职员孟海平同志,奋不顾身跳入池塘,将三名落水者救上岸。这种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精神,再一次展现了英雄精神的发扬光大,他是我们的骄傲,是英雄家乡人民的骄傲。
这些没有在枪林弹雨中搏杀的英雄,或许从来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故事,可在紧要的关头,他们能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把这种忘我的英雄气概留给了后人。
英雄的事迹代代相传,人民不会忘记,徐州和邳州人民更不会忘记王杰。
在徐州市的王杰中学,校园里矗立王杰烈士的雕像,雕像下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在英雄长眠的地方——邳州市运河镇,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商店、王杰旅馆,处处可见各种带有“王杰”字样的招牌。据说,近邳州市已经被批准为旅游城市,还要建王杰广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也不是一种时髦的市井文化,而是对英雄的一种敬仰和认可。英雄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
邳州在王杰牺牲后的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邳州的板材行销世界各地,目前是的板材基地;邳州的银杏、大蒜早已闻名遐迩。邳州的农产品不但种植形成规模,而且深加工已成了邳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他们高举着“三先”的大旗,继承和发扬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经走出了苏北率先发展的改革思路。
,邳州人没有因为经济的繁荣而淡忘了王杰,相反,勤劳智慧的邳州人民,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把身边王杰式的英雄人物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致富不忘全村人,致富不忘全镇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成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像李连玉书记那样关心弱势群体,心系群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干部大量涌现。时代造英雄,机遇成希望,一个东陇海的第三大市正在徐淮大地拔地而起。
邳州是王杰牺牲的地方。让我轻轻抚去历史的烟尘,放逐目光。从茫茫丛林到南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运河之畔。那个曾经追日的战士,给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那是邳州的也是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所以我才会说,英雄没有走远,他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