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当兵当有血性的兵”
——王杰部队一等功荣立者林德华的军旅生涯

军人是什么?林德华说,是钢,是煤,是蜡烛。
披着大红绶带,从集团军首长手中接过一等功的勋章,这位去年在国际坦克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34岁老兵百感交集,一时语塞。一袭粉衣的妻子特意从老家福建莆田赶来。她拍拍丈夫的后背,轻声说:“结婚7年了,他的坚持,我懂。”
3月16日的庆功大会上,王杰部队坦克驾驶员林德华这样描述自己15年坚持留在军队的情怀——“当兵当有血性的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一声令下,我愿再向虎山行,为国争光!”
“什么是我们青年的个性?钢!捍卫、建设祖国的纯钢。”——王杰
绝地反击,他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14年8月中旬,俄罗斯阿拉比诺训练基地。
一位身高1.74米的中国军人身着迷彩服,在起跑线上作出预备的姿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仿佛都透过厚重的战衣传递出力量和信心。站在一群人高马大的外军参赛选手中,他显得瘦小而精干。
而瘦、巧、活,恰恰也是我们中国军人在赛场上的大优势。
“砰”,一声枪响,数十支利箭离弦而出。越障碍,拼速度,比巧劲,赛体能,中国军人精瘦的身形渐渐脱颖而出,而与此同时,训练引起的腰部和肩部旧伤复发,伤口处仿佛有一把锋利的锯齿在疯狂撕扯着肌肉,巨大的痛楚不断挑战着他体能的极限。
近了,近了,再坚持0米!
战友们看到了他因痛苦而抽搐的脸颊。而他的速度并没有丝毫放缓。
快了,快了,只有100米了!
他干脆咬紧牙关,仰起头,闭起眼,拼尽全身力气做出后一次冲刺——
“三分四十七秒!我们赢了!名!”
整个赛场都沸腾了。战友们狂奔过来,将他高高举起,抛向天空。
“中国军人的速度,了不起!”国际评委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场650米障碍赛,改变了中国赛队在“坦克两项-14”国际邀请赛中的命运。在那之前的9天比赛中,中国队仅排名第八,而正是因为这一次胜利,中国队成功逆转,晋级决赛,并终取得了体能团体、技能团体第三的傲人成绩。
这位改变中国队命运的军人,是林德华——王杰部队坦克驾驶员,一名兵龄15年、党龄12年的老兵。
34岁的年龄,在战士中是“高龄”了。按说,和一群90后比体能,林德华没有任何优势。去年2月南京军区为国际邀请赛进行轮选拔时,他的排名只占到第39位。
可他并不服“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老班长王杰说的。俗话说‘百炼成钢’,我拼了命地练,早晚炼成纯钢!”
150天的魔鬼式训练中,他们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晚上11点上床休息,每天6小时实车、6小时体能、10公里武装越野、负重24公斤冲山坡、30米攀登架等高强度训练雷打不动,几乎所有人的体能都达到了极限,有人甚至从10多米高的攀登架上摔了下来……林德华也是伤痕累累。
可他硬是坚持也没请假。腿受伤了练手臂力量,胳膊受伤了练腰部腹肌,晚上战友睡着了,他还绑着沙袋练速跑、借着月光练投弹,累得连续两周连筷子都拿不稳。
5个月后,他以综合的成绩杀出重围,与另外3名战友,代表全军出战。
他所驾驶的单车,在比赛中荣获了“佳单车奖”和俄罗斯国防部授予的“国际合作战斗友谊奖”。
“我要把自己当作一块煤,投在斗争生活的熔炉里烧炼,使它发出时代的光和热。”——王杰
无悔青春,15年坚守老班长的信仰
“两行热泪遮住了你的背影,你把寄托和思念都留给了军营。你是我的战友,我的好弟兄,你把祖国和钢枪又托付我的手中。送送老兵,我送送老兵,送送我的兄长,凯旋的英雄;送送老兵,我送送老兵,我的心里永远留下你的姓名……”
每次唱起这首歌,林德华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15年前,刚刚走进军营时,他还是一个满嘴闽南话的毛头小伙。从福建来的十几个战友每天形影不离,一起扛枪训练,一起嬉笑打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然而,入伍的第二年,大部分老乡都选择了退伍,回到老家经商。热闹的军营仿佛突然间冷清下来。告别战友的那天,他次听到这首《送别老兵》,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电话那头,爹娘问他:“想家吗?回来吧,别那么累。”他不说话。晚上在空荡荡的宿舍里翻着老班长王杰的日记,他看到了这样三句话:“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幸福!”
那一刻豁然开朗。第二天他递交了留队申请,对班长说:“火热的军营更能实现我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
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留是15年。他成了旅里年纪大的兵,当年同来的老乡只剩下他一人了。新兵们来了走,走了来,他依然在。可这一声“老兵”不是白叫的,15年军营生涯锻造出的,是一条不怕苦、不怕死、铁骨铮铮的好汉。
打从入伍年,林德华便参加了全军组织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示范观摩活动。当年因为兵龄太浅没能亲手操作坦克,但他却把班长分配的挖坦克掩体任务看成是锤炼打仗基本功的宝贵机会,连续奋战2天1夜,双手磨出血泡也不肯松开铁锹。这个看家本领他练了整整15年,挖坦克掩体的速度至
今全旅无人能敌。
几年后,林德华成了一名坦克驾驶员。夏天,他钻进温度高达50℃的坦克驾驶舱里一练是三四个小时,下来迷彩服上能渗出一层清晰的盐霜,一个星期下来操纵杆被磨去了一层橡胶,当年,他考取了驾驶专业技术一级证书。
08年,林德华以集团军名的成绩参加军区新装备尖子比武,考核前他反复操练到凌晨3点,终凭借娴熟的技能一举夺取,次年荣获了“全军士官人才奖”三等奖。
“这辈子骄傲的事,是当了兵。”34岁的老兵,摸着头上的八一军徽,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他的心声。
“蜡烛,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质。只要需要它,划上一根火柴,立刻燃烧。”——王杰
铁汉柔情,家人为他撑起坚强后盾
林德华和妻子、儿子一年多能见三四次。
有时候一家人去唱歌,他和妻子一定会合唱一首《军中绿花》:故乡有位好姑娘,我时常梦见她。军中的男儿也有情啊,也愿伴你走天涯。只因为肩负重任,只好把爱先放下。白云飘飘带去我的爱,军中绿花送给她……
08年,林德华请了半个月假,回老家与妻子吴瑞兰结婚。当初他曾问她:“你做好准备了吗?老人们都要靠你照顾了。”吴瑞兰红着脸点点头:“我懂。”
婚后他便回了军营,而她,则怀孕了。每天挺着大肚子买菜做家务,常有邻居对她说:“赶紧让华子回来照顾你几天,休息休息。”吴瑞兰笑笑:“他忙着哩!”
预产期快到了。他请好了假,没想到妻子却因为过度劳累而早产,虽然母子平安,但儿子林恒毅的体质却比一般孩子差很多。他匆匆赶回时,孩子已经在医院的保温箱里躺了3天。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儿紧紧将脸贴在病房窗户上,红了眼圈。
儿子3岁那年,夜里突然发起高烧,直至休克。半夜12点,妻子独自抱着孩子坐船从居住的海岛跑到市区医院,坐在走廊里哭到天亮。天亮了,孩子醒了,林德华这才得知了消息。他一整天吃不下饭,恨不能马上请假回家去看看生病的孩子,可终还是忍住了。
妻子也曾忍受不了两地分居,劝他回家。他说:“好,等到服役满12年,我回去。”
等到服役满12年时,连队换了新型坦克,作为技术骨干,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你又骗我!”妻子泪流满面。他无言以对。大半夜一个人到操场上一圈圈地跑步,一直跑到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上。
军人的情怀有时很难被人理解。自古忠孝两难全,铮铮铁汉,也有心中永远无法抹掉的痛。02年10月,从小将他带大的爷爷突患重病,弥留之际,给孙子留下了后一句话:“好好当兵,不用回来。”那时,林德华正在军事演习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演习结束后部队特批他回家探望,但爷爷早已离世。
他的坚持,终换来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换来部队的肯定和嘉奖。
去年8月,参赛的前,6岁的儿子在电话中对他说:“爸爸,你一定要好好比赛,给我做个榜样!”妻子接过电话,轻声说:“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
4天前,7岁的儿子随妈妈一起来到徐州,一头冲进林德华的怀里,搂着他的脖子大声说:“爸爸,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一样保家卫国!”(秦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