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精神: 金乡新地标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 李士海
英雄王杰是金乡人的骄傲,金乡人民没有忘记王杰,把王杰视为自己的榜样。在金乡县除了有王杰村、新老王杰纪念馆、王杰节制闸、王杰路、王杰雕像外,还有王杰小学、王杰卫生所、王杰恒温库、王杰客运停靠点等,表达出了新一代金乡人继承和发扬王杰精神的情怀。
王杰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王杰入伍后,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1965年7月,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运河镇)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排雷和爆破训练。7月14日上午,王杰组织民兵进行训练时,****包发生意外即将爆炸,为了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临危不惧扑向****包,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根据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现,他被追认为中共党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亲笔题词,号召人民向王杰学习。几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评价了王杰同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92年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到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在04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胡锦涛深刻指出:“我们这只军队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打败先进装备的国内外敌人的奇迹。”
同时,王杰家乡———金乡县把“王杰”这张名片擦得更加靓丽,先后以王杰的名字命名了一批地域名称或建设了一批以王杰的名字为名称的标志性建筑。王杰村原名花堌村。王杰牺牲之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1968年将花堌村更名为“王杰村”,隶属于金乡县城关镇。后因行政区划,王杰村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王杰村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变化。“王杰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为山东省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纪念馆落成后,祖国各地来这里凭吊瞻仰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国庆节和金乡县新兵入伍时,来这里瞻仰烈士、学习烈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更多。为更好的缅怀英雄,金乡县在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建立了新的王杰纪念馆,纪念馆的整体设计源于英雄王杰扑向****包的光辉形象。整个纪念馆耸立在两片水域之上,像一块从水中升起的巨石。纪念馆的庭院又分为若干个小景观庭院,雕像、座椅坐落其中,使游客每到一处都能感到设计的存在。馆内有英雄纪念碑廊,碑廊上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王杰是从金乡县走出去的,是金乡人们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是教育后代的宝贵财富。王杰纪念馆为子孙后代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红色平台,也充分展示了金乡人奋力拼搏的精神。
王杰路西起金乡县西环路向东至东环路,这条路原来分别是建于04年的西环路和建于06的北环路。10年7月,金乡县为纪念王杰牺牲45周年,将这条道路统一改称为“王杰路”,并投巨资进行了交通标志安装、绿化、亮化、美化,作为展示金乡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
王杰节制闸位于金乡县经济开发区(鱼山镇)王杰村西大沙河中游,始建于08年,属南水北调截污导流项目。这是金乡人民为更好的纪念英雄王杰而命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全省用英雄人物名字命名的水利工程。桥头堡高度10米左右,气势恢宏,寓意着英雄王杰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和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正如他日记中所写到的“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工作不怕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的理念,让人们时刻铭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