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精神光照神州大地
王 巍
作为一名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初次近距离接触“王杰”还是在1999年得徐州上军校时,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王杰,也认识了“王杰精神”。
当时学校距市区较远,到市区需要乘坐近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在这段车程中每次都要经过一个叫“王杰部队”的小站,每次到这个小站停车时,也经常会遇到有战士上车或下车。开始我本来对个站名有些兴趣,后来时间久了,我另外发现在这个站上下车的战士经常会给老人小孩让座或者扶腿脚不灵便的人上下车,他们表现出的礼貌与素质更加趋使了我去揭开心中的疑惑。当时由于网络还不像现在一样发达,部队纪律又不允许上网,我只能去图书馆去翻阅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堆泛黄的《解放军报》过刊中寻找到了答案。1965年7月14日。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地爆连班长王杰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乡组织训练民兵,****发生意外爆炸,紧急关头,王杰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掩护了在场的12名官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王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不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分别刊发了名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社论。于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便成为了那个时代对“王杰精神”的阐述。也是从那时开始,“王杰精神”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特别是在徐海大地,王杰似的英模人物层出不穷,从当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地雷班班长李彦清到05年被南京军区记集体一等功的“王杰班”,“王杰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起被列这我军的精神文化遗产,被全军将士继承发扬。
作为一名舟桥兵,和王杰一样都是工程兵大家庭的一员,对此我也倍感自豪。在我们部队有一种“三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精神,可以说这是我们舟桥部队的真实写照。由于当时部队地处武汉,是三大火炉之一,而部队辛苦的专业基础训练正好是在酷热的六七月份展开,战士们每天都要扛着笨重的桥板来回的铺设与撤收,这无疑是对官兵们意志与身体上的双重考验。新兵下连,次参加专业训练,几乎每天都有人中暑或虚脱;老兵退伍,大多数人都带着腰疾,但他们都无怨无悔,默默的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做自己的奉献。在06年8月举行的一次大演习中,我认识这样一位老排长,他预定10月份休假回长沙与女朋友举行一拖再拖的婚礼。在参加演习过程中,由于军事素质过硬,他被赋予指挥主力门桥的任务。8月的长江水情复杂,昼夜水位涨落很大,特别是在靠近江岸的地方,貌似平稳的江面,则通常隐藏着逆流。在例行训练中,兄弟连队一个新门桥长指挥的门桥不慎搁浅,这位老排长受命指挥门桥去将被困门桥顶推出来。在作业过程中,老排长专注的指挥着,新排长也开足马力尽力的配合。突然新排长指挥的门桥尾舟突然熄火,一阵逆流,被困门桥迅速向岸边回转,撞倒了岸边的一个木制电线杆,倒向正在两个门桥结合部正在作业的几名战士。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排长拼命冲了上去,撞开了战士们,而电线杆却重重的砸在了他的头上。经过全力的抢救,老排长挺了过来,却落下头盖骨粉碎性骨折的终生残疾。醒来时,他努力安慰着旁边趴着早已哭干泪水的女友,即将到来的婚期也随之推辞了。老排长的事迹后来被当场媒体争相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报道,那年底,老排长荣立了二等功。如今,他依然在原单位默默的奉献着。是他,又让我想起了“王杰精神”。
的确,和平时期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但那并不是我们甘于平淡,碌碌无为的借口。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们时时都面临着金钱与美色、良心与道德、地位与感情等交织构成的各种挑战,可以说人生处处都是搏击场。人不能没有精神,社会不能没有道德。在那个朴实的年代,我们有幸收获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立足本职,乐于助人、热爱国家、勇于奉献的“王杰精神”来捍卫这支军队、这个社会乃至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地同时,我们的精神文化不会没落。
这是我心目中的王杰精神,生活在英雄辈出的徐海大地,我时刻能看到王杰的传人,感受到王杰的气息。聚集在英雄的旗帜下,王杰精神光照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