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不怕”精神引领英雄集体 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王杰班”战士对话实录
新华网消息:
岁月无痕,精神如碑。
“王杰班” 一个穿越了46载时空的战斗集体,为什么能驻立时代潮头,始终保持“思想领先、事事过硬、人人过硬、长期过硬”?是什么力量使“两不怕”精神融注一茬茬战士的灵魂和血脉,历久弥新,散发时代魅力?
王杰同志牺牲46周年前夕,记者走进“王杰班”,在与战士促膝恳谈中,寻找这个集体永葆青春活力答案。
“传统是一种力量,注入青春的肌体便能产生无限能量”
记者:“两不怕”作为“王杰班”的“班魂”,你们是怎样让一茬茬战士理解认同的?
杨瑞旺(班长):滴水能穿石,持久能给力。每年新兵入伍和新同志调入后,我们坚持晚点名首先点王杰、每天给“王杰床”整理内务、擦拭宿舍里老班长的塑像、每周学王杰日记故事、每月汇报学王杰体会和践行“两不怕”精神等做法固化下来。通过坚持传统习惯,加强理论培育等,让大家在熏陶培育中感悟“两不怕”的崇高,理解“两不怕”的内涵。我觉得,越是走近英雄,越能领略英雄的责任。
记者:随着90后战士、大学生士兵逐渐增多,“两不怕”精神是不是有点与时代发展“不合拍”?
杨瑞旺:传统注入时代元素,才能不褪色;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才有活力。“两不怕”是中华民族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军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等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支军队、一名军人,不管上不上战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状态。当代青年独生子多、怕苦怕累的多、经历和阅历有限、价值观念多元,更需要这种精神的洗礼和锤炼,在生活积淀中增加战士的思想厚度,矫正战士的人生追求,在青年官兵的肌体中植入英雄的基因。
记者:副班长程景昊是大学生士兵,请谈谈“两不怕”精神对你的影响。
程景昊:大学生士兵都喜欢思考,不是单纯地拒绝牺牲、害怕吃苦,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必要、有无价值。刚入伍时我觉得“与工兵锹打交道没出息”,写了退伍申请,班里结合学王杰精神开展“岗位·使命·理想”大讨论,帮我认清“小铁锹连着大使命”的道理。内心真正认同了,作出选择容易了。去年底服役期满,父亲为我联系好到电视台工作,我主动选择留队。
记者:新时期丰富发展“两不怕”精神,你们有什么表现?
姜楠(上等兵):传统是一片沃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注入时代元素更能与时俱进,渗入骨髓能撑起脊梁。《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因有着“不抛弃、不放弃”,即使解散,走出去的战士仍坚守这种信念。新时期我们弘扬发展“两不怕”精神,形成了“五股气”:铁心跟党的正气、争创的志气、敢打敢拼的士气、勇创新路的锐气、不怕牺牲的豪气。激励着一茬茬战士,在施工劳动中当啃硬骨头的“专业户”,抢险救灾中当不怕牺牲的“先锋队”,演习训练中当主攻急难险重任务的“排头兵”,比武考核中成为摘金揽银的“武状元”。
记者:据了解,“王杰班”的战士不是精心挑选的,有的还有不少弱项和不足,为什么到了“王杰班”便面貌大变,快速成长?
程景昊:“两不怕”精神是“王杰班”的“班魂”,但真正要让这种精神渗入骨髓,化作自觉,需要内心的认同和接纳。这也是“王杰班”长期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真学、真信、真用的原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可贵保证。青年人胸怀理想抱负,富有创新精神,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引,被理想的激情点燃,往往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王杰班”能46年保持过硬,做到思想领先是其中的关键。
“吃苦是吃补,越摔打越硬邦”
记者:听说你们班训练“不怕苦、苦不怕、怕不苦”,是怎样保持这种乐观心态的?
程景昊:关键看你对苦字的认识和理解。老班长曾说:“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不困难”,我感到意志的源泉在于不怕苦。在我们班,人人把吃苦当作“吃补”,在摔打磨砺中练素质。心态端正了,苦也不觉苦,吃苦成长成为一种享受和幸福。
记者:现在战士多是独生子,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还能吃得下苦、敢于牺牲吗?
刘佳玉(列兵):王杰老班长“为了党,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军人要履行好使命,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我在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中,对吃苦和牺牲有着深切感悟:“如果你图舒服,明天你会过得更苦;越是不怕苦的人,越能超越自我、锻造自我。”
记者:有人说,你们天天与地雷、铁锹打交道,在信息化战场它们难发挥威力,苦练有必要吗?
邓玉龙(列兵):工兵抬头是“土”,伸腿“干”,这个本色不能变。我们工兵的基本技能是挖雷坑、破障碍。近年来,无论是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我军参与国际维和、执行多样化任务,爆破施工、排除哑弹,工兵次次冲在前,不苦练哪能有硬素质,怎能完成任务?
记者:我们知道,工兵经常在危险时刻冲在前,你们是怎样克服心理恐惧的?
杨瑞旺:我看过一个统计,二战中工兵伤亡率高达63%,居所有兵种之首。我们整天跟地雷、****打交道,可以说是离死神近的人。不过,熟能生巧、艺高人胆大!近10年,我们销毁战争年代留下的炮弹50余枚,排除废旧炮弹、哑弹百余枚,都没有出现过意外。汶川发生地震后,我们班在全师个递交请战书;洪火灾害前,我们班次次干在险处,靠的是信念和素质。
记者:现在大家常说,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你如何思考信息化条件下的苦练?
熊严(下士):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训练,否则,手上的老茧再厚,流下的汗水用盆装,也难以打赢信息化战争。1984年,数学家华罗庚来到我们班,鼓励大家做“现代化王杰”。,不能部队在建设信息化,我们的头脑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如今信息装备已乘上“动力组”,我们既要苦身子,更要苦脑子,向智力要战斗力。连队装备新型火箭扫雷车后,我们班成立攻关组,不仅编写出操作手册和教案,还研制出模拟扫雷车,使新装备训练步入“快车道”,捧回“全军军兵种科技成果革新奖”。目前,我们班除2名新战士外,个个是“四会”教练员。
“小事做精细,大事才能做精彩”
记者:机关和营连干部都称赞,无论任何工作,给你们班布置到五分,准能干到十分。这种标准的动力是什么?
程景昊: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没有好,只有更好。”用在我们班身上,是事事都努力干得比别班好,追求“小事做精细,大事做精彩”。在我们班,清洁走廊楼梯不用拖把用抹布,武装越野水壶里的水肯定是满的,演习时着装具40多公斤一样不少。这种强烈的标准意识,打造了我们班“特色名片”。
记者:你入伍后的经历中,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考验?
熊严:有啊。一次,我们班担负实弹演练炸点显示任务。作业区地形复杂,炸点密集,稍有不慎会导致演练失败。我们反复进行试验论证,像绣花一样打了17000多炮,消耗****00多公斤,无差错,高标准完成任务。
记者:一项工作干得好容易,样样工作高标准很难。你们班45年创精彩,标准意识是怎么历练的?
邓玉龙:高标准缘于平时的点滴养成。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刚入伍时我也散漫得很,但班里持之以恒抓标准的韧劲让我惊叹:集合站队,总是动作迅速、精神饱满;无论是外出还是在营区,都两人成列、三人成行、军容严整;连晚上寝,也总是衣物摆放有序、符合战备要求。
记者: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姜楠:人要塑造新我,坚持、自制力非常重要。为了让我们练良好的形象,班长专门找来三军仪仗队生活训练的影视光盘放给大家看,在学习对比中找差距,相互检查,相互监督,从细微之处培养高标准意识。一次,我们班被抽调参演《淮海战役》中的“国军”,展现出的阳刚之气怎么也不像败军,折腾拍了七八次也没过关,一问才知是“王杰班”,只好换下来去承担道具保障。
“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找”
记者:45年来,你们班年年立功受奖,是什么力量在驱动你们创先争优?
杨瑞旺:靠得是一种荣誉激励。拿破仑说过,“如果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将征服世界。”“王杰班”作为一个荣誉集体,一茬茬战士始终视荣誉重于生命,矢志不渝地珍惜荣誉、追求荣誉、创造荣誉。
记者:你们这种强烈的荣誉感是如何培育的?
刘佳玉(列兵):刚来部队时,我对集体荣誉看得很淡,但看到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感受一块块奖牌背后付出的血汗,我受到了强烈震憾,也对班长讲的“皮肉掉了可以长,荣誉丢了哪里找”有了深刻理解。我们班有个不成文规矩:谁获得荣誉,到荣誉室里寻找差距和不足,争取更大光荣;谁有了过错或给集体抹了黑,也要到荣誉室内查原因、做检查,思考弥补过错的办法。
记者:在追求荣誉、创造荣誉中,你们有没有跌倒过?
杨瑞旺:不止一次。有天,连队组织综合爆破训练考核,还是新兵的阮瑞豪因过度紧张发挥失常,连续出现失误,没获得好名次。小阮当场哭了,觉得愧对“王杰班”。晚上,他一个人来到荣誉室,面对着王杰的画像和班里获得的荣誉反思。第二天,上了训练场的他更卖力了。
记者:你们如此崇尚荣誉,而王杰却说不在荣誉面前伸手,两者不是矛盾吗?
黄振坤:没有挂上奖章不等于没有取得进步,没有立功受奖不等于没有获得荣誉。老班长说的荣誉面前不伸手,体现的是高尚的革命品质和道德情操,更体现了他对真正荣誉的不懈追求。一个人能做到忘我,能在复杂形势下作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能做到忘我,能经受住考验和诱惑,更好地融入连队、融入部队。我们班战士都坚持做到为争取集体荣誉可以付出所有,而在个人荣誉面前不争不抢、相互谦让。
记者:你们怎样看待追求集体荣誉和个人成长进步之间的关系?
程景昊:心里少些“小我”,行动书写“大我”。对个人来说,在为集体争创荣誉的同时,素质提升是高的荣誉。我们班已退伍的战士蒋克文化程度较低,但他靠着为班级争优的强烈信念,不断实现知识升级,当兵12年取得大专、计算机二级等多个证书,革新5项训练器材,获得“全军士官人才奖”。现在,到“王杰班”当兵已经成为我们部队战士的共同梦想,在这所“大学校”里学习锻炼已经成了一种“幸福”。
记者:看看墙上这么多面锦旗,你们已不缺少荣誉,还需要费力去追求吗?
杨瑞旺:荣誉,仅仅是对过去功绩的评价,而不能说明和代替未来。陶醉已有的荣誉,“奖牌”会变得黯淡失色。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才能在奋斗的路上一路收获。英雄集体的荣誉需要传承、需要坚守,更需要不断地去浇灌、去创造、去续写。像我们师传唱不衰的《王杰的枪我们杠》:“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为革命,永远跟着党 ”(胡伟 周林 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