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王杰事迹_媒体报道_王杰烈士网_http://www.wangjielieshi.com/
 
 
 
研究会简介   [更多]
 王杰精神研究会是以研究“王杰精神”,弘杨“王杰精神”,探讨“王杰精神”内涵与时代作用相结合为主要的职责,传播正能量。是学术性、公益性、非经营性质的社会团体组织。
  本会在邳州市委的关心支持下,于2005年8月3日成立。组织机构由部分有关领导、企业家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组成,主管部门为邳州市委宣传部。
珍贵照片   [更多]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英雄王杰,王杰精神网,王杰烈士网,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徐州干休所领导陪同崔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英雄王杰,王杰精神网,王杰烈士网,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英雄王杰,王杰精神网,王杰烈士网,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遗像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英雄王杰,王杰精神网,王杰烈士网,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 66年群众纪念王杰
  您当前位置是:王杰烈士网 > 媒体报道
人民英雄王杰事迹

发布时间:2013-10-16  新闻类别:媒体报道 点击次数:209


杨剑嵘

11-07-08 22:38:27 来源:中国军网

 

  英雄王杰的名字,曾被人们广为传颂。王杰为掩护12名民兵和人武部干部的宝贵生命而舍身扑炸点的英雄壮举,与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言壮语一样,震撼着人们的心,感召着无数有志青年为革命事业去拼搏、去奋斗。王杰,不愧为人民的英雄!

  然而,在那“左”的年代,这样一个英雄典型的问世,却有一番曲折的经历。为了通过再现历史的真实,对如何认识典型、怎样树立典型的问题有所启示,在纪念王杰献身22周年之际,我们特地走访了当年“王杰事件”调查组组长、某坦克部队原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同志,请他回顾了树立王杰典型的前前后后。本文所披露的是这段鲜为人知的曲折经历的内幕。

一、

 1965年4月底的,某坦克师:工兵营一连接到驻地邳县张楼公社人民武装部的请求,为了实行“全民皆兵”,他们决定举办一期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班,希望部队能帮助解决教员问题。

    工兵一连党支部当即研究拍板:选派全连的骨干前去帮助训练。于是,身为班长、一级技术能手的王杰和另一名训练骨干被正式确定为此次民兵训练的教练员。弹指间,民兵训练已接近尾声。7月14日上午,进行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起了个大早,提前来到训练点,做好了实爆训练的一切准备工作。

    吃过早饭,王杰带领民兵们来到了训练场。他下达完训练课目、内容、目的、要求和方法后,便让大家围成一圈,看他做示范动作。一动、两动……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不知怎的,拉火管突然引爆,点燃了导火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毅然飞身而起,扑向****包(实爆训练是用****包代替地雷进行的)!

    “轰”,一声震天撼地的爆炸,一团直冲九霄的浓烟!

    二

徐州东郊。座落在绿树环抱中的某坦克师机关大楼。 

“主任,不……不好啦!”正在聚精会神修改材料的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跳,倏地从座位上反弹起来:“什么?”

    “王杰……被炸死了!还有l0多个民兵受伤,正在医院……抢救……”

    从出事地点赶来报告情况的工兵营副营长许希林,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刘德一陈述完事件后,一屁股跌坐在连椅上。

    一小时后,师里召开紧急会议,各团的团长、政委都被召来了。有的紧锁眉头,有的长吁短叹,有的发起了牢骚:又是一起亡人事故,这怎么得了!入夏以来,这个师发生了4起人命事故,从上而下,干部战士都处于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之中。会议后决定:成立调查组,由刘德一任组长,带领有关人员往张楼公社调查实情,以便尽快向上级报告,并负责处理王杰的后事。

    7月14日当天下午,刘德一一行急匆匆地登上从徐州开往邳县的火车。刘德一斜靠在坐椅靠背上,闭着眼睛陷入了沉思:邳县,他曾来过多次,那是工兵营连年获得工作先进单位,每次都是他来授奖。可这次,他却成了处理事故的“特使”。

    夜暮徐徐降临,火车抵达邳县。苍天似乎悲恸过度,止不住哀痛的眼泪,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运河暴涨,洪水滚出河床,奔腾着,咆哮着!

    路堵了,调查组被困在车站。正着急无策时,只见在工兵营蹲点的师工兵科科长田永太驾着橡皮舟出现在面前,他们立即跳了上去,掉头向运河对岸驶去。

    午夜时分,调查组终于到达张楼公社。刘德一一行顾不得休息,冒着瓢泼大雨,在田永太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偏僻的旷野地带,察看出事现场和王杰尸体。

    刘德一打着手电,来到王杰尸体前,定睛一看。顿时,他的心一阵颤抖和抽搐:王杰的整个身躯被炸得没有一处完整的了,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

    “派人守尸了没有?”

    “派了。”

    刘德一一边揩眼泪,一边问身旁的随行人员。他又指示说:“明天派几个人来,再好好找找,王杰同志的尸骨我们要尽量找全。然后,送回连队,派人陪伴!”

    三

    调查组立即分头行动,调查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责任。他们找连队战士和驻地群众了解,除了痛惜和悲伤外,未能谈出所以然。他们召开营委扩大会,又众说纷纭,难辨端倪。

    会议一开始,有人直接了当地说:实爆训练是有规律和科学可依的,只要严格按照教材规定,不违反操作规程,一般是不会出危险的。认为王杰出事,是人为造成的一起恶性事故。

    有人提醒调查组“不能放松阶级斗争”这根弦,说这里面会不会有坏人破坏,在拉火管上捣鬼?

    有人甚至怀疑王杰的“思想意识”,说:王杰出身老中农,成份不太好。入伍以来,他写了10多份入党申请书,都因出身成份问题,未能如愿。营里让他填写了好几次提干表格,也因出身成份问题,都被卡了。在一连串挫折面前,他会不会因苦恼产生绝望心理,一时想不开……

    经这么一说,有的也接上了话茬:近师里事故不断。各级领导一再强调要加强防事故工作,这王杰是知道的。何况,他是一级技术能手,爆破技术在全营是拔尖的。他会不会采取……

    听了这些说法,一些比较了解王杰的与会人员义愤填膺,都说王杰是一个具有远大革命理想,有抱负、有信念的青年,尽管在入党、提干问题上,遭受了一次次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流露一点灰心泄气和怨恨的情绪。在此次民兵训练中,王杰一直十分负责,对民兵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还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为驻地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直到出事前晚上,他还为“五保户”挑水哩!像这样的战士,怎能干出破坏和自杀的事来呢?

    会议莫衷一是,不欢而散。

    天气,沉闷异常,厚厚的乌云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头顶不时滚过几个闷雷。调查组同志的心情,如同这天气一般,烦闷恼人。

    “师里催得很紧,一个接一个地打来长途电话,让我们抓紧通报情况。无奈,我们只好将各种意见汇总之后,一古脑儿用电话报给师里,让师党委去分析裁决。”刘德一继续回忆说,“后来,师党委在对上的报告中,把王杰的死正式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说实话,当时也只能这样结论,因为一则上头催着师里上报,二则调查没有新的突破,事故的事实又摆在面前,难作其它结论。”

    四

    7月,骄阳似火,天气炎热。王杰的尸骨已存放两天了,必须尽快安葬入土。

    根据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公社买来了好的楠木,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赶做了一口又大又厚的棺材。

    7月16日上午,隆重的安葬仪式。公社书记亲自选了多个德高望重的社员为王杰抬棺。按当地风俗,公社书记吆着号子,亲自在灵柩前面领路。上千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群众和战士,跟在后面,组成了庞大的送葬队伍。乡亲们有的用篮子装纸钱,有的用衣襟裹着纸钱,走一路撒一路,“呜呜”的一座新坟筑起来了,可人们仍泪水涟涟,迟迟不肯离去。

    下午,根据干部战士的请求,工兵营为王杰召开追悼会,由营政委(即教导员)致悼词。“悼词的原话我记不清了,有几句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王杰同志在帮助此次民兵训练中,身为班长、一级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建设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损失。”刘老说,悼词的这几句话激起了干部战士的强烈不满,加上师党委给王杰定性的结论传到了连队。干部战士更是抱不平。一连数天,工兵一连的干部战士,无论老兵还是新兵,无论文化高的还是文化低的,几乎都自发撰写悼念文章,寄托被压抑的哀思。五班战士徐汝明在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不叫我死?为什么不叫我替班长去死?……”一连问了十几个为什么。

    被王杰救护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在医院听说悼词的内容后,顿时喊声哭声响成一片:王教员是为我们死的,不能冤枉他呀!

    五

    从群众的悲哀之中,刘德一似乎看到了什么,他再三告诫自己,一定要对九泉之下的王杰负责,不能草率行事,匆匆结束调查工作。他想方设法拓宽调查面,一遍又一遍地布置新的调查任务。

    调查组的同志在整理死者的遗物时,找到了王杰生前写下的多本日记。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刘德一一篇篇地仔细翻阅,读着读着,他的心被震动了,浑身炽热,激动不已。

    “王杰的日记写得太好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刘老当即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篇:

    1963年4月5日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1964年7月28日

    什么是理想,

    革命到底是理想。

    什么是前途,

    革命事业是前途。

    什么是幸福,

    为人民服务是幸福。

    1965年5月1日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这是怎样的战士?这是怎样的思想境界?难道这样的人会自杀?会破坏部队建设?破坏军队声誉?当刘德一读完王杰的全部日记,没有发现一点消沉的东西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调查组的同志摆了一连串的问号,并慎重地指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轻易地把这起事件看成是简单的事故。”

    六

    调查组在邳县蹲了一个多星期,踏上了返回徐州的火车。

    “咣当咣当”,列车早驶离邳县,可作为调查组组长的刘德一仍俯在车窗。久久遥望着王杰“遇难”的那个方向。他的眼前,重又闪现出民兵的哭喊、战士的泪眼、送葬的情景和王杰一篇篇闪光的日记。此时,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痛苦?内疚?还是不安?刘德一复杂的面部表情被坐在他旁边的一位中年军人觉察到了。

    “同志,看你好象有什么心事?”中年军人主动搭话。

    “唉!”刘德一长叹了一口气。

    当刘德一弄清这位中年军人是当时济南军区青年部的崔部长时,喜出望外:“有件事请你出出主意,该怎样处置是好?”

    说罢,他一五一十地向崔部长汇报了王杰是怎么死的,人们是何等的悲痛,意见是怎样的不一致,结论是如何下的等一系列情况。末了,又将带在身边的几本王杰日记递给了崔部长。

    崔部长接过日记,一口气读完,不禁被深深地打动了,兴奋地说:“王杰是个很了不起的革命战士!”

    列车缓缓地驶入徐州站台。崔部长放下日记,感慨地对刘德一说:“现在,我们看待事故似乎有种偏向,是习惯于以事故定乾坤,只要一出事,本来好的也变成了坏的,香的也说成了臭的,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这种思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事故归事故,英雄归英雄。雷锋不也是死于事故吗?你回去后,可以搞个详细的材料给我,定了性的东西,只要是错误的,可以平反嘛!”

    崔部长的话,更加坚定了刘德一的思想:对王杰的死,不能贴个“事故”的标签,一甩了之!

    七

    回到师里,刘德一立即向师党委汇报了调查的详细材料,以及车遇崔部长的情况;同时找来宣传科搞新闻工作的同志,指示他们立即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写成报道,向中央的报纸、电台发稿。

    常委们听了刘德一的汇报,又传阅了王杰的部分日记后,认为这可能不是一起简单的恶性事故,感到当初的定性和结论未免有些草率。

    很快,师党委向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报告了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济装”接到报告后十分重视。时隔不久,装甲兵政委亲自率领工作组来到了徐州,进行“”的调查了解。王杰的老家山东省金乡县派人去了;王杰生前熟悉的干部战士一个一个被找来谈话:王杰训练过的民兵,人人回忆了那天训练的经过和爆炸的情景,写了10多份有关现场目击的文字材料。

    为了鉴定实爆使用的装备性能,工作组专门请来了两名工兵专家,对王杰发生意外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反复的实爆论证。随着30多次“轰隆隆”的试爆,原因终于找到了。请看当时的技术鉴定报告——

    “……原来王杰使用的拉火管是过了期限的,拉火装置早已失控。当王杰把拉火管接上连结****包的导火索时,拉火管突然引爆。这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已来不及,只需几秒钟,****包会爆炸。在这危急关头,如果王杰想保全自己,完全可以向后仰身,以避开****包爆炸时形成的45度大杀伤角,可根据验尸来看,王杰没有这样做,而是用自己的身躯扑向炸点,掩护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

    从科学分析和王杰的思想基础来看,这是正确的判断,是无可辩驳的正确结论!

    济南军区青年部崔部长接到王杰的事迹材料后,迅速向军区首长汇报,并四处奔波,宣传王杰的事迹和闪光的日记。

    八

    时间又过去了两个多月。1965年9月下旬的,如晴空一声霹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王杰的事迹和部分日记,几乎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均在显要位置突出报道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摘登。

    任三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将军听到广播、看了报纸以后,当即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查询此事,责问这样的战士和感人的事迹,为什么不向总部报告?并此事作了专门指示,要求在全军宣扬王杰的事迹。

    在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不久,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解放军总部、首都有关部门,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江苏省、山东省等军队和地方有关领导赶来参加;驻地人民群众也纷纷赶来参加,共7000多人。伴着低沉的哀乐,人们的哭声此起彼伏,追悼大会在悲壮的气氛中进行……

    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王杰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成为亿万人民心目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

    新华社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向国外报道后,许多国家派来了记者团和考察团,采访王杰成长的道路和奥秘。一时间,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应接不暇,一派繁忙景象!

    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纷纷打来、写来了上千封电报和书信,对王杰表示哀悼和赞扬。

    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挥毫为王杰题词。

    毛泽东同志看了王杰的事迹报道后,在中南海激动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从此,王杰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传向五洲四海!

 


 
发表评论】【打印新闻】【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    王杰精神网    王杰烈士网    英雄王杰    王杰烈士陵园    王杰纪念馆   
www.wangjielieshi.com   地址:江苏邳州王杰干部学院 联系电话:+86-0516-81586868  E-Mail:wjjsyjh@163.com 技术支持: 邳州慧网
王杰烈士网关键字: 王杰精神研究会官网 - 英雄王杰 - 王杰精神网 - 王杰烈士网 - 王杰烈士纪念馆 - 王杰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