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本报记者 冯春梅
40多年前,伴随着一名普通战士在即将爆炸的****包前纵身一跃,一个伟大的名字——王杰,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那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永恒瞬间发生在1965年7月14日。那天上午,原装甲兵某部工兵班长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时,****包突发意外,在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他毅然用身体压住了炸点……
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一个23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逝去了,而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却安然无恙。人们被当时的场景惊呆了:王杰的整个身躯被炸得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英雄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42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阿荣旗的王杰,从小过继给山东省金乡县的伯父。1961年8月,初中毕业的他入伍后,成为某装甲师工兵营一连的一名工兵。
刚入伍时,看到有的战友威武雄壮地开上坦克,王杰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在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他慢慢转变了思想。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在哪里,我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王杰是连队的“排头兵”,正如战友们所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危险,哪里有王杰”。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腿冻僵了仍坚持作业;在沂蒙山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他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耳洞”、进行爆破,他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他抢着去排除;他舍身救人的前晚上,还为“五保户”挑了水……突出的表现使他很快被任命为班长,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多本共10多万字的感人至深的日记,日记中的每一句话都印证着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在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幸福。”
1965年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多达7000余人。伴着低沉的哀乐,人们的哭声此起彼伏……
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派出由70多名记者组成的强大采访团,来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了解英雄的先进事迹。
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王杰事迹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各大报刊、电台报道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的稿件达1300多篇(幅)。
新华社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向国外报道后,许多国家派来记者团和考察团,采访王杰成长的道路和奥秘;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发来上千封电报和书信,表达对王杰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毛泽东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亲笔抄录王杰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邓小平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