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网时间:12-04-10 发表评论>>
记者 张乐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或许的人们对这句口号极为熟悉,但追溯其历史渊源,又鲜有人能够说得清楚。1969年4月,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段话在“九大”之后以“毛主席的教导”形式公开发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后在以口号形式流行,成为舍己为人精神的代表口号。
这段话是毛泽东对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名战士的评价,这名战士是王杰,在演示****包使用时,****包忽然引燃,为了保护周围的民兵,年仅23岁的他扑向****包,倒在血泊中……
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城郊华堌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很崇拜英雄,爱看英雄画册,喜欢听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
1961年8月,19岁的王杰应征加入解放军,成为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的一名战士。刚入伍时,王杰看到其他战友开着坦克,非常威武,想想自己只是一名工兵,他顿时感觉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
可是在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王杰慢慢转变了思想。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白求恩毫不利己大爱无疆,这些人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了他,让他认识到当兵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愿当工兵的想法很快打消了。
尽管是一名工兵,但王杰爱学习爱钻研,无论多忙多累,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要带上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一有空闲时间拿出来看。
王杰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常年担负施工任务,在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危险的地方作业。他留给战友们的印象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危险,哪里有王杰。”战友徐汝明回忆起王杰在部队时的英勇事迹,感受颇深。
“1962年的一个冬夜,我们部队要架桥,当时的水温接近零度,他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打桥桩,按规定一个班干十分钟,他连着干了两班都没有休息,上岸后来不及取暖又跟着大家扛桥板。”1963年汛期,华北地区发洪水,王杰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当时场子被茫茫的洪水围困,必须先派一个尖兵探路,大家才能顺利进场。王杰走在队伍的前边,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还被水下的铁丝网划破,腿上、手上尽是血口子。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誓言。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长途行军中,王杰脚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痛,但他常帮助新兵扛枪背包;一放下包,先给其他战友打水烧水,帮助炊事班生火切菜,然后才休息;晚上放哨,他一站到天明,这样其他同志能多休息一会儿;上街买东西,碰到一个老大娘看病后缺少回程的路费,他主动掏出自己的津贴费塞给老人。
入伍后,王杰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成为部队年轻战士学习的标兵。
纵身跃起扑向****包
1965年7月14日,王杰到驻地所在的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接到任务后,王杰温习了已经很熟悉的教材,对训练器材反复检查,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天清晨,王杰一早起来给当地“五保户”挑完水后,独自到几十米外的小河边用拉火管连接雷管试爆。
7点半左右,王杰带领一个民兵班和人武干部一行12人来到古连河附近的训练场。他先讲解了实爆要领,在下达了训练课目后,开始做实爆示范。他捆好****包,将导火索、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然后把雷管插入****包中。
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围成一圈的12人讲解道:“我刚才所做的,是****包的实爆连接步骤。做完这些后,下一步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导火索会点燃……”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认真地看着。
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导火索突然燃烧起来,埋****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喷溅着。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知道,此时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可以脱离危险,但在场的民兵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都惊恐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在导火索将要烧完的那一刻,王杰大声一声“快闪开!”他纵身跃起,扑向****包,用自己的身体把****包完全盖住。紧接着轰的一声巨响,****包爆炸了……
他甚至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对他亏欠很多的未婚妻,对他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因为工作需要,他多次推迟婚期;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连里安排的假期。在危险面前,他丝毫没有犹豫,飞身一跃,以血肉之躯保护了周围12条鲜活的生命,而他美好的青春年华在23岁之时却戛然而止。
在王杰英勇牺牲两天后,组织决定将他下葬。张楼公社的群众听说为王杰送葬,男女老少都来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听说了他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也自发地来了。得救的人和家属以及公社干部扶着王杰的灵柩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跟随,一起组成了一支从头到尾有十几里长的送葬队伍。送行途中,一路哭声。将王杰下葬后,大家自发地守在墓旁,久久都不愿离去。
“为人民服务是幸福。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所在部队将他的英雄事迹逐级上报,他的日记也被逐级上传。师政治部组织宣传干部根据王杰的事迹,写出一篇篇稿件,宣传报道王杰的事迹;还搞了王杰烈士事迹展览,组织干部战士参观。地方干部、群众得知办王杰事迹展览后,也成批地前来参观。参观者无不为王杰的事迹所感动。
随后,多家媒体对王杰的英勇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仅1965年第四季度,各大报刊、电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多达1300多篇。他的事迹和日记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则作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改造思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但是我有决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进行改造,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做一个的革命战士”。斯人已去,但“做一个的革命战士”的决心将长存人间。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丝毫不苍白;王杰临危不惧,果敢而坚定地牺牲自己保全他人,这种气魄这份胸襟这股精气神,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都不会磨灭和褪色。 (记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