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又跃进庄重会议,又跃见传媒报章。在8月27日北京隆重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他说,学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始终保持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始见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毛泽东主席肯定了的口号。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某部二连6班在班长阳廷安带领下,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冲锋陷阵,向敌军纵深冲去,班长阳廷安及7名战士英勇牺牲,却换来了重大胜利。1963年2月,当时部队负责人张国华进京向毛主席汇报,当张国华说到,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时,毛主席给予了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赞扬与首肯,同时也成为我们这支军队坚强不屈战斗精神的见证。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了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成了解放军威武之师响量的口号之一。1965年7月14日,为保卫别人而壮烈牺牲年仅23岁的英雄王杰被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战士。
不知是由于时过境迁还是其他原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一段时间内也似有淡出江湖之迹。比如,04年9月29日媒体一篇《青藏高原铁路奇迹:33万建设者无人患高原病致死》一文中这样写道:在青藏铁路沿线工地随处可见高大的彩色标牌和多年来各地任何大型工程现场一样,书写着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不一样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以人为本、保障健康”取而代之。
其实,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讲“以人为本”,是时时处处以广大人民群众和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反对不反对当作检验政策措施的标准。因此,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犯,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作为共产党员,人民战士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这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因此,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以一人受苦或以个别人的牺牲换来大多数人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已被兵法研究会广而宣之。比如,《中华文化元典智慧》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视作当代军事管理借鉴,认为“可以渗透到军队管理的有形有用的各个方面,无形之中影响着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整个国家的”。在国家体育训练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更成了“金科玉律”。7月4日,中国足协两位负责人在香河进行集训和中国女足国家队和国青队召开动员会,掷地有声要求女足“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并说,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取胜的。可以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个彰显英雄气概的口号,也是激励万千人民排除万难战胜风险争取胜利的号角。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胡总书记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意味深长。人们看到,在国际上,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台独”势力勾结某些国外势力蠢蠢欲动;在国内,经常会遇到天灾人祸的突然袭击。因此,保卫祖国的,既需要科学的决策,也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维护人民的利益,既需要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同样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靠着千万勇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建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样,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一定也能捍卫着祖国现代化的,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焱)05-8-30